動態原位原子力顯微鏡主要由幾個部分組成?
動態原位原子力顯微鏡基本原理:
原子力顯微鏡通過檢測待測樣品表面和一個微型力敏感元件(通常是微懸臂及其針尖)之間的極微弱的原子間相互作用力來工作。這種力可以是范德華力、排斥力或吸引力。在掃描過程中,微懸臂一端的針尖接近樣品表面,由于針尖與樣品表面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微懸臂會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的變化。這些變化通過傳感器檢測并轉化為電信號,進而獲得樣品表面的形貌和粗糙度信息。
動態原位原子力顯微鏡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探針針尖:用于與樣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微小針尖,通常由高硬度的材料制成,如金剛石或硅。
微懸臂:對微弱力敏感的彈性元件,一端固定,另一端連接針尖。微懸臂的形變反映了針尖與樣品間的相互作用力。
激光檢測系統:利用激光束照射微懸臂背面,并反射到光電檢測器上。微懸臂的形變會導致反射光束的偏移,從而被光電檢測器捕獲并轉化為電信號。
反饋系統:通過反饋回路控制針尖與樣品間的距離,保持作用力恒定。這有助于獲得穩定的掃描圖像。
掃描系統:包括壓電陶瓷掃描器件,用于精確控制樣品在x、y、z方向上的移動。
計算機控制系統:用于圖像采集、顯示及處理。
動態原位原子力顯微鏡主要有三種基本成像模式:
接觸式(Contact Mode):懸臂在掃描過程中始終保持與樣品接觸,通過強烈的排斥力使懸臂彎曲,從而得到樣品表面形貌。
非接觸式(Non-Contact Mode):針尖在樣品表面上方振動,通過檢測針尖與樣品間的長程吸引力來成像。這種模式對樣品表面無損傷,但分辨率較低。
輕敲式(Tapping Mode):針尖在樣品表面上方以一定頻率振動,間歇性地與樣品接觸。這種模式結合了接觸式和非接觸式的優點,既保持了高分辨率又減少了對樣品的損傷。
動態原位原子力顯微鏡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包括但不限于:
物理學:用于研究金屬和半導體的表面形貌、表面重構、表面電子態及其動態過程等。
生物學:應用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RNA、DNA)的結構和性質研究,以及細胞、病毒等生物樣本的觀察。
材料科學:研究納米材料的表面性質、力學性能等。
電化學:在電化學環境中研究樣品的表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