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地埋式WSZ-A-0.5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污水設備全場優惠中。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日處理3-5噸的現在只需20000元。
氣浮機每小時處理1-3噸的現在只需25000元。
二氧化氯發生器LS-50-100的現在只需2500元。
公司所有產品保證質量,專車送貨到現場,專人安裝、培訓,現貨供應,打定金即可發貨。
厭氧- 好氧工藝是中、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的適宜工藝。這是因為:
1. 厭氧法多適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 能有效地降解好氧法不能去除的有機物, 具有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的優點,但其出水綜合的指標往往不能達到處理要求;
2. 厭氧法能耗低和運行費便宜,尤其在高濃度有機廢水時,厭氧法要比好氧法經濟得多;
3. 好氧法則多適用于中低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 對于高濃度且水質、水量不穩定的廢水的耐沖擊負荷能力不如厭氧法,尤其當進水中含有高分子復雜有機物時,其處理效果往往受到嚴重的影響。厭氧- 好氧聯合處理工藝可大大改善水質及運行的穩定性,但由于厭氧段實現了甲烷過程,因而對運行條件和操作要求較為嚴格,同時因原水中大量易于降解的有機物質在厭氧處理中被甲烷化后,剩余的有機物主要為難生物降解和厭氧消化的剩余產物, 因而盡管其后續的好氧處理進水負荷得到大大降低,但處理效率仍較低。此外,該工藝須考慮復雜的氣體回收利用設施,從而增加基建費用。而水解酸化工藝則將厭氧處理控制在產酸階段, 不僅降低了對環境條件(如溫度、p H、DO 等) 的要求, 使厭氧段所需容積縮小,同時也可不考慮氣體的利用系統,從而節省基建費用。由于厭氧段控制在水解酸
化階段,經水解后原水中易降解物質的減少較少,而原來難以降解的大分子物質則被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物質,從而使廢水的可生化性及降解速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其后續好氧處理可在較短的HRT下達到較高的處理率。兩相厭氧消化工藝即是將厭氧消化中的產酸相和產甲烷相分開,以便獲得各自優的運行工況。與水解酸化過程相比, 其產酸段對產物的要求是不同的(以乙酸為其產物) 。
水解酸化、混合厭氧和兩相厭氧由于各自的作用不同、對產物要求及處理程度的不同, 對各自的運行和操作要求也不同:
1. Eh 不同。在混合厭氧消化系統中,由于承擔水解和酸化功能的微生物與產甲烷菌共處于一個反應器中,整個反應器的氧化還原電位Eh 須嚴格控制在- 300mV 以下以滿足甲烷菌的要求,因而其水解酸化菌也是在此Eh 值下工作的。兩相厭氧消化系統則將產酸相的Eh 控制在- 100~ - 300mV 之間。對水解酸化- 好氧工藝而言,只要將Eh 控制在+ 50mV 下即可發生有效的水解酸化作用;
2. pH 要求不同。混合厭氧處理系統中,由于控制處理效能的步驟是產甲烷,因而其p H 通常控制在甲烷菌生長的佳范圍(6. 8~7. 2) 以內。兩相工藝中則為控制其產物的形態而將pH 嚴格控制在6. 0~6. 5 之間,p H 的變化將引起產物的變化而造成對產甲烷相的抑制。對水解酸化工藝而言,由于其后續處理為好氧工藝, 因而對p H 的要求并不十分嚴格, 且由于水解酸化菌對p H 的適應性較強,因而其適宜p H 范圍較寬(適宜值為3. 5~10 ,優值為5. 5~6. 5) ;
3. 溫度( T) 的不同。對于混合厭氧系統和兩個系統而言,對溫度的要求均嚴格,要么控制在中溫(30~35 ℃) ,要么控制在高溫(50~55 ℃) 。而水解酸化工藝則對溫度無特殊要求,在常溫下仍可獲得滿意的效果。研究表明,當溫度在10~20 ℃之間變化時,水解酸化反應速率變化不大,說明水解酸化微生物對低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強;
4. 參與微生物種群及產物的不同。混合厭氧工藝中,由于嚴格控制在厭氧條件下運行,其優勢微生物種群為專性厭氧菌,因而完成水解作用的微生物以厭氧菌為主。兩相工藝中則因所控制的Eh 值的不同而以不同菌群存在。如Eh 較低時,以專性厭氧菌為主,而Eh 值較高時則以兼性菌為主。水解酸化工藝通常可在兼性條件下運行,因而其微生物菌群多以厭氧和兼氧菌的混合菌群,有時也以兼性菌為主。微生物種群的差異導致不同工藝的產物也不同。
活性污泥法
1.流程與原理。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統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統組成。
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從空氣壓縮機站送來的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還使混合液處于劇烈攪動的狀態,呈懸浮狀態。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觸,使活性污泥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階段,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顆粒吸附在菌膠團的表面上,是由于其巨大的表面積和多糖類黏性物質的作用。同時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在細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
第二階段,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吸收這些有機 物,并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給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應進行的結果,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降 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長,污水則得以凈化處理。經過活性污泥凈化作用后的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淀池,混合液中懸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在這里沉淀下來與水分離,澄清后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系統。經過沉淀濃縮的污泥從沉淀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為接種污泥回流至曝氣池,以保證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和微生物濃度;增殖的微生物從系統中排出,稱為“剩余污泥”。事實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從污水中轉移到了這些剩余污泥中。
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形象說法:微生物“吃掉”了污水中的有機物,這樣污水變成了干凈的水。它本質上與自然界水體自凈過程相似,只是經過人工強化,污水凈化的效果更好。活性污泥系統在運行中存在的異常現象及解決辦法。
地埋式WSZ-A-0.5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傳統活性污泥法及其傳統形式改進型,有A/O與A2/O法。A/O法有兩種,一是用于降磷的厭氧-好氧工藝,一是用于降氮的缺氧-好氧工藝。A2/O法則是即除氮又除磷的工藝。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是向污水中注入空氣進行曝氣,并持續一段時間后,污水中即生成一種絮凝體,這種絮凝體主要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體所構成,它易于沉淀分離,并使污水得到澄清,這就是“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法則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生物處理方法,它的主要構筑物是曝氣池和二次沉淀池,如下圖所示:
活性污泥法
需處理的污水與回流的活性污泥同時進入曝氣池,成為混合液,隨著曝氣池注入空氣進行曝氣,使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混合接觸,并供給混合液以足夠的溶解氧,在好氧狀態下,污水中的有機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體分解而得到穩定,然后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淀池,在池中,活性污泥與澄清液分離后,一部分回流到曝氣池進行接種,澄清液則溢流排放,在整個處理過程中,活性污泥不斷增長,有一部分剩余污泥需要從系統中排除。
氧化溝法
氧化溝又稱循環曝氣池,類似活性污泥的延時曝氣法,氧化溝具有傳統活性污泥法的特點,有機物去除率高,也具有脫氮功能。氧化溝這種高效、簡單的特點,但氧化溝不宜采用地下式,占地也較大。其曝氣池呈封閉溝渠型,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其中不斷循環流動,因而氧化溝又名“連續循環曝氣池”。
氧化溝構造簡單,運行管理方便且處理效果穩定。隨著對氧化溝污水處理技術的不斷改進,氧化溝的脫氮功能得到增強,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獲得較好的生物除磷效果。氧化溝的型式很多,有卡魯塞爾式氧化溝,三溝式氧化溝和目前國內比較*的奧貝爾氧化溝等等。
活性污泥法
SBR工藝
SBR工藝為間歇式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在一個池子中完成污水的生化反應、沉淀、排水、排泥。SBR工藝具有一些優于傳統活性污泥法的特征:
(1)SBR工藝運行簡單,基本實現無需搬運操作,進水、曝氣、沉淀、排水、閑置五道程序可由一臺小型的PLC實現程序控制,運行的程序也可根據水質變化情況重新編排,使本來十分繁瑣的操作變成全自動運行;
(2)造價低,占地少,不設置一沉池、二沉池,沒有污泥回流系統,多數情況下也可不設調節池,因此可減少占地,降低造價;
(3)耐沖擊負荷。污水逐漸進入池內,被池內的水緩慢稀釋,污水與原池內的水的比例是逐漸提高的,所以耐水質變化的沖擊;
(4)出水水質好。池內水沉淀時是在水平流速為零的理想靜止狀態下沉淀,沉淀效果好。池內溶解氧值交替變化。沉淀排水時,溶解氧接近零,抑制了絲狀菌的生長,污泥沉淀性能好;
(5)能耗低。由于池內溶解氧的交替變化,使溶解氧濃度梯度大,提高了氧的利用率。沒有污泥回流系統,節省能耗,降低了運行費用;
(6)除磷脫氮。一個運行周期內,厭氧、兼氧、好氧交替變化,在一個池內實現了除磷脫氮。其工藝流程如下(包括污泥處理)。
活性污泥法
隨著SBR工藝的改進,目前SBR工藝變種有多種形式,比較典型的有連續進水周期循環活性污泥法(簡稱CASS法),間歇進水周期循環式活性污泥法(簡稱CAST法),間歇式循環曝氣活性污泥法(簡稱ICEAS法),連續曝氣和間歇曝氣相結合的活性污泥法(簡稱DAT-IAT法),三池連體型前部連續曝氣和后部交替曝氣相結合的活性污泥法(簡稱UNITANK法)等,以上幾種改進型的SBR工藝都各有其特點。
水解酸化-生物接觸氧化工藝概述
水解酸化-生物接觸氧化工藝是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開發的水處理新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城市污水、啤酒廢水、印染廢水、合成橡膠廢水等類型的廢水處理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水解酸化工藝
水解酸化工藝的探討其實是從污水厭氧生物處理開始的,經過反復試驗和理論分析,逐步發展為水解酸化生物處理工藝。物料的厭氧生物降解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水解階段,微生物通過釋放胞外自由酶或連接在細胞外壁上的固定酶來完成生物催化氧化反應主要指大分子物質分解為小分子及其水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