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微動力一體化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污水設備生產廠家,產業鏈生產,跟我們合作各方面您都不吃虧。
一體化設備常用于處理:生活污水、醫療污水、屠宰污水、洗滌污水、餐飲污水、養殖污水及各種工業生產污水等。
常有的水量及型號有:3m3/d、5m3/d、10m3/d、15m3/d、20m3/d、25m3/d、30m3/d、35m3/d、40m3/d、50m3/d、60m3/d、70m3/d、80m3/d、90m3/d、100m3/d、150m3/d、200m3/d、300m3/d、400m3/d、500m3/d.
日處理3噸、日處理5噸、日處理10噸、日處理15噸、日處理20噸、日處理25噸、日處理30噸、日處理35噸、日處理40噸、日處理50噸、日處理60噸、日處理70噸、日處理80噸、日處理90噸、日處理100噸、日處理150噸、日處理200噸、日處理250噸、日處理300噸、日處理400噸、日處理500噸。
3立方米/天、5立方米/天、10立方米/天、15立方米/天、20立方米/天、25立方米/天、30立方米/天、35立方米/天、40立方米/天、50立方米/天、60立方米/天、70立方米/天、80立方米/天、90立方米/天、100立方米/天、150立方米/天、200立方米/天、250立方米/天、300立方米/天、400立方米/天、500立方米/天。
生物膜法的核心是填料技術 近百年以來, 填料技術經歷了盤 板 砂 石 蜂窩, 硬料 海棉、軟絲等多種形式。廢水處理工作者發現j生物膜法不僅效率高而且產生泥量較少, 因此對填料技術予以高度重視。近年來,國內外競相采用O/A流程,研究少污泥甚至無污泥排出的工藝,更加推動了填料技術的研究和發展。
1、填料的功能
在廢水生化處理中,對有機污染物進行分解的主要功能者是細菌在細菌的外表有一粘層,使細菌具有結臺附著能。廢水處理裝置中采用填料以后,使微生物有了一個附著場所, 細菌在填料表面的附著和相互結合, 就形成了生物膜。
活性污泥法中,細菌以結合成菌膠團的形式存在并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狀況, 對有機污染物的吸收分解是以形成更多的微生物為主。 廢水就相當于是微生物的一種培養基,在充氧和水流運動的作用下,微生物培養繁殖的數量越來越多,需要用剩余污泥的形式排出。
細菌在填料上附著形成生物膜,其功能形式就不同于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中,細菌附著在填料上穩定生存,廢水中的污染物是被微生物吸收分解的對象,微生物以充分發揮分解功能為主,把有機污染物分解為不可生他物或者CI-I M c 等,新生繁殖的數量只與老化脫落的生物膜相平衡。因此,填料不僅使微生物有了一個固定附著的場所,還使細菌的分解功能得到加強,新生繁殖的數量減少。
2、孔隙可變性
從微觀上看,填料微單元與微單元之一間,應處于一種相對運動—— 孔隙可變狀’態。細菌在填料上附著后,如果是靜止,則對有機污染物的接觸氧化作用、吸收分解作用和自身的新陳代謝作用都會減弱。如果暑處于一種有一定局限的相對運動,根據運動加強作用的原理, 能夠使填料的諸功能作用都得到加強。
硬填料中,除以砂和細石為填料的流化床有填料微單元的孔隙可變性以外,其它都不可能存在。轉盤形式也只是使膜整體運動而不存在孔隙可變性。
“軟”是 變” 的基礎,軟性填料就存在孔隙可變的潛在優勢。這種優勢發揮是否良好,關鍵取決于填料微單元—— 軟絲是否能產生良好的運動性,這就與坎性填料的加工和固定方法有關。填料微單元有運動, 孔隙可變就行。運動程度和可變幅度應該是略小和微動, 運動太強烈和孔隙可變幅度太大, 則會適得其反破壞生物膜的穩定性。以細石為填料的流化床, 微單元運動強烈,孔隙可變幅度太大,生物膜穩定性就差。
生態塘:
生態是從氧化塘發展而來的污水生態化處理技術,主要進行污水的二級深度處理。它是利用水體自然凈化能力處理污水的天然或人工池塘,在太陽能作為初始能源的推動下,借助菌藻共生強化系統去除有機物,以水生植物和水產、水禽的形式作為資源回收,凈化的污水也可作為再生水資源予以回收利用,實現污水處理資源化,是生態處理的發展方向。李旭東等采用高效藻類塘系統處理太湖地區農村生活污水,COD的平均去除率在70%以上,氨氮的平均去除率高達93%,磷的平均去除率為55%。
穩定塘:
在缺水干旱地區,穩定塘工藝是實施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方法。與傳統的二級生物處理技術相比,高效藻類塘具有很多*的性質,對于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是一種較具推廣價值的污水處理技術。有實驗研究顯示,采用高效藻類塘系統處理太湖地區農村生活污水,CODcr的平均去除率70%以上,氨氮的平均去除率高達93%,磷的平均去除率為55%。該項技術已經成為近年來我國著力推廣的一項技術。
高效藻類塘:
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oswald教授提出并發展的,試驗流程見圖1。與傳統穩定塘相比,既有運行成本低、維護管理簡單等優點,又克服了傳統穩定塘停留時間過長、占地面積大等缺點,在處理農村及小城鎮污水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已在太湖地區建立了高效藻類塘系統處理太湖地區農村生活污水的實驗研究。
生物濾池:
其大的特點是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懸浮固體于一體,節省了后續沉淀池,厭氧水解—高負荷生物濾池處理系統集初沉池、曝氣池、污泥回流設施以及供氧設施等于一身,大大簡化了污水處理流程。
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是利用人工水生態系統內多級生物的稀釋降解作用來去除或削減水中污染物的方法。人工濕地作為一種新型生態污水處理技術具有投資和運行費用低、抗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效果穩定、出水水質好、水生植物有一定經濟價值等諸多優點。用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主要是潛流人工濕地。
微動力一體化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接觸填料作為微生物棲息的場所,是生物膜的載體,不僅影響著生物的生長、繁殖和脫落,而且填料的性能對生物膜的性狀、氧的利用率和水力分布條件等起重要作用,是直接影響生物接觸氧化工藝處理效果的關鍵因素。
在此以兩個同在太原市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實際運行情況進行對比 .一個是太原市北郊污水處理廠,另一個是太原市殷家堡污水處理廠.其中北郊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為4.5×103 m3/d,處理工藝為活性污泥法;殷家堡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為10×103 m3/d,處理工藝是以爐渣為填料的兩段接觸氧化法。
即進水經污水泵從集水井提升至粗濾機,經粗濾后進入計量槽,然后流人*生物接觸氧化池(一氧池),帶有脫落生物膜的污水從一氧池進入*接觸沉淀池(一沉池),進行泥水分離.一沉池出水再經第二生物接觸氧化池(二氧池)和第二接觸沉淀池(二沉池)處理后排放.接觸沉淀池定期用空氣進行反沖洗,以去除所截流的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