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30噸/天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30噸/天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是人工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氮的去除有很大的影響。張榮社等研究表明,無植物床、蘆葦床和茭草床TN去除率分別達48.7%、75.6%、63.5%。可見植物對濕地中氮的去除有很大影響。
Z.Yousefi等通過實驗對比了黃花鳶尾碎石床人工濕地與空白床對TN的去除效果,結果表明,黃花鳶尾床對TN的去除效果比空白床好,二者的去除率分別為49.4%、43.4%。
不同的濕地植物對人工濕地的凈化效果的影響不同。SixiZhu等研究發現,豆類植物不影響生物質生產以及基質中硝酸鹽和銨鹽的截留;C3類植物和C4類植物影響植物水上部分生物質的生產;最重要的是,植物的多樣性越高越有利于生物質的生產和基質中氮的截留,因此,更有利于人工濕地脫氮。
韓蘇娟等研究結果表明:黃菖蒲、蘆葦、水莎草濕地對TN去除率較好,平均去除率分別為33.29%、30.58%、30.38%;臭蒲和香蒲對TN去除效果次之,分別為25.84%、22.92%;大紅草對TN去除效果最差,僅為18.09%。
水生植物不僅可以直接攝取污水中的富營養物質,而且其根系的泌氧功能為微生物分解轉化有機物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植物向濕地中傳輸的氧氣量直接影響其運行機制。水生植物可以傳輸約90%的氧到根系周圍,從而加強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去除水中氮。
微生物
人工濕地中的微生物在有機物的降解轉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付融冰等研究發現,在距人工濕地進水沿程50cm處氨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個數最多,分別為:氨化細菌3.5×106mL-1,亞硝化細菌3.0×103mL-1,且此處TN的去除率也最高,為31.6%。隨著以上兩種細菌數的減少,TN的去除率也在降低。這說明濕地的氮去除效果與硝化細菌等微生物數量呈正相關。
張鴻等實驗表明,由于水芹濕地和鳳眼蓮濕地中含有大量的硝化細菌,水芹和鳳眼蓮濕地對氨氮的凈化率比對照組分別高8.7%、11.7%。這說明微生物在濕地對氮的去除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生活污水處理的核心是生化部分,因此我們稱污水處理工藝是特指這部分,如接觸氧化法、SBR法、A/O法等。用生化法(包括厭氧和好氧)處理生活污水在目前是最經濟、最適用的污水處理工藝,根據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質及現場的條件而選擇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對投資及運行成本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1、氧化溝
氧化溝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其池體狹長,故稱為氧化溝。氧化溝有多種構造型式,典型的有:A:卡羅塞式;B:奧巴爾型;C:交替工作式氧化溝;D:曝氣—沉淀一體化氧化溝氧化溝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大中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其規模從每日幾百立方米至幾萬立方米,工藝日趨完善,其構造型式也越來越多。
其主要特點是:進出水裝置簡單;污水的流態可看成是*混合式,由于池體狹長,又類似于推流式;BOD負荷低,處理水質良好;污泥產率低,排泥量少;污泥齡長,具有脫氮的功能。設計要點: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5000mg/l;生物固體平均停留時間,去除BOD5時,取5~8天,當要求硝化反應時取10~30天;水力停留時間為20、24、36、48h,根據對處理水水質要求而定;BOD—SS負荷(Ns)為0.03~0.07kgBOD/(kgMLSS.d);BOD容積負荷(Nv)為0.1~0.2kgBOD/(m3.d);污泥回流比為50~150%;混合液在渠內的流速為0.4~0.5m/s;溝底流速為0.3m/s。
2、SBR法
即間歇式活性污泥法,由于它具有一系列優于普通活性污泥法的特征,目前已普遍應用于污水處理工程中。SBR法中曝氣池兼具沉淀的作用,厭氧、好氧也在同一池進行。其運行操作由流入、反應、沉淀、排放、待機五個工序組成。通過調節每個工序的時間,可達到除磷脫氮的效果。
設計要點:理論上SBR反應器的容積負荷有一個較在的范圍,為0.1~1.3kgBOD5/m3.d,但為安全計,一般取低值,如0.1kgBOD5/m3.d左右。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最高水位即反應時的水位,最低水位是指排放工序結束時的水位,最低水位必須保證在排水在此水位時,沉淀污泥不隨上清液而流失。
SBR工藝的主要特點有:出水水質較好;占地少;不產生污泥膨脹;除磷脫氮效果好。
人工濕地是20世紀70年代新興的一種污水處理方式,其利用基質、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過濾、吸附、共沉淀、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來實現對廢水中有害物質的去除,同時通過營養物質和水分的循環,實現對水的凈化。近年來,人工濕地以其投資費用低,建設、運行成本低,處理過程能耗低,處理效果穩定,景觀效應良好等優點多被用于改善景觀水體水質之中。人工濕地還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凈化及保護與供給、氣候調節、野生資源開發以及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等諸多方面。
人工濕地脫氮的機理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脫氮機理
人工濕地中的氮通過微生物的氨化、硝化與反硝化作用,植物的吸收,基質的吸附、過濾、沉淀等途徑去除。其中氨化、硝化與反硝化作用是去除氮的主要途徑,其基本條件是濕地中存在大量的氨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和適當的濕地土壤環境條件。
氨氮可被植物直接攝取,合成植物蛋白質與有機氮后,再通過植物的收割從濕地系統中除去。濕地植物根毛的輸氧及傳遞特性,使根系周圍連續呈現好氧、缺氧及厭氧狀態,相當于許多串聯或并聯的處理單元,使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可以在濕地系統中同時進行。
基質是人工濕地*的組成部分,它為人工濕地中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穩定的依附表面,為水生植物提供生長載體和營養物質,同時,基質本身對污水凈化也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