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賀州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小型污水處理設備、大型污水處理設備、各種型號污水處理設備、各種工藝污水處理設備、各種標準的污水處理設備,魯盛環保均加工、銷售。
客戶可來我們公司定做設備、我們為客戶生產設備、送貨到場、派人安裝、維護維修及終生的售后服務。
活性污泥法是污水處理廠最為常用的處理工藝之一,而沉降過程的泥水分離是工藝處理過程中的重要處理單元.研究發現,活性污泥沉降性惡化會造成污泥易流失、出水懸浮物增加、污水處理能力降低等問題,一旦發生污泥沉降性惡化需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在實際應用中以污泥容積指數(SVI)來表征活性污泥沉降性,但SVI僅能從宏觀上評價活性污泥,而對于活性污泥的微觀特征卻難以表征.一般認為影響活性污泥沉降性的微觀因素主要有:絲狀菌、胞外多聚物(EPS)、污泥絮體表面性質和形態結構、絮體大小分布特點和污泥濃度等.這些微觀因素的綜合作用決定了活性污泥的宏觀沉降性能.其中,污泥絮體形態學的分析容易轉化為工程技術,因此,已有學者提出利用圖像分析技術從微觀層面對活性污泥沉降性問題進行研究,建立污水處理系統中宏觀參數和微觀特性的相互聯系,從微觀角度解釋污泥沉降性變化的原因.
由于污泥絮體的結構、形態、大小具有多樣性,且用于表征污泥特性的微觀參數較為多元化,各參數表示的信息重疊部分較多,故污泥絮體微觀表征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應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討論了絮體形狀和污泥沉降性能的關系,結果表明,利用PCA方法可很好地對眾多絮體形狀參數的數據集進行降維,為解決污泥絮體微觀表征問題提供了思路,并可結合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對污泥沉降性進行預測.Mesquita等應用PCA方法,根據因子得分分布特點識別活性污泥系統運行的異常情況,包括絲狀菌膨脹、針狀絮體、粘性膨脹,并采用了PCA和偏最小二乘回歸(PLS)方法對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MLSS)和SVI進行在線預測,認為污泥沉降性與游離絲狀菌含量、聚體大小、聚體形狀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明確了以活性污泥微觀參數表征宏觀特性的可行性.
生物滴濾池是生物過濾法中的一種。由于此類型的生物處理裝置中生物膜一般都很厚,而溶解氧(DO)通過擴散作用通常只能進入生物膜表層的100~200μm深度,因此生物膜上就有可能同時存在好氧區和厭氧區,使整個系統具有生物脫氮的功能。
這種反應器具有水力負荷和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結構簡單、安裝快捷、控制容易、運行成本低等優點。白永剛等采用滴濾池中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在穩定運行狀態下滴濾池對COD、NH4+-N、TN和TP去除的貢獻率分別為74.5%、79.2%、33.8%、47.5%。滴濾池能有效完成對有機物的降解和硝化作用。因其操作管理方便,處理效果高,適合于土質滲透性能高、農戶分布散、人口少、經濟較落后的農村污水處理。
小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小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通過有效地整合各種水處理工藝來實現分散式污水的凈化達標。目前,日本有超過20%人口仍在使用小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凈化槽,美國則有1/4的人口和1/3新建的社區在使用這種處理設備。HEISTADA等研究的一種適用于單戶家庭的緊湊污水處理系統,是由化糞池、好氧生物過濾器及上流式飽和過濾器組成。好氧生物過濾器主要用于去除有機物及實現硝化作用,上流式飽和過濾器進一步處理污水,去除微生物和P。
賀州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經過3年的運行實踐表明,該系統具有穩定且較高的出水水質,對BOD5、N、P、SS的去除率分別為97%、30%、99.4%和70.8%。該系統維護簡單,上流式飽和過濾器可持續5年吸附去除P,當其吸附飽和時可作為農田肥料。LIANGHW等對三階段進水的廢水處理系統研究表明,當進水的SS、COD、NH4+-N的濃度分別低于10、50和8mg/L時,其去除率分別為90%、80%和90%。
污水生化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剩余污水,這些污泥的含水率通常超過99%.由于高的污泥含水率常伴隨著大的污泥體積,導致污泥的運輸費用高、污泥運輸難度大、占用大量的處理場地.因此,污泥高效脫水技術的開發成為眼下我國環保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一般來講,污泥中的水分包括游離水(約占70%)、間隙水(約占20%)、吸附水(約占7%)和結合水(約占3%)等.
污泥的化學組成是決定其脫水性的關鍵因素.
其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占到污泥總量的60%~80%,且EPS分布和組成對污泥的脫水性的影響最為顯著.J.I. Houghton的研究表明,污泥中EPS的含量決定著污泥的脫水性,每種污泥脫水性達到時都有其對應的胞外聚合物含量.同時,EPS含量決定著污泥的帶電量、過濾后干固體的含量和絮體的穩定性等.研究認為,EPS中蛋白質和多糖的比例影響著污泥的脫水性.相比多糖,有些研究認為蛋白質對污泥脫水性的影響更為顯著,高結合蛋白質的含量不利于污泥脫水.同時,Murtgy等(1999)的研究也表明,污泥脫水性隨著EPS中蛋白質含量的增加而惡化.
傳統的化學調理藥劑如PAC、FeCl3和PAM等主要是通過電中和和架橋作用促使污泥顆粒絮凝來改善污泥脫水性,而其它一些方法,諸如氧化、酸堿、熱處理等破壞污泥絮體結構,能夠促使EPS溶解,從而使結合水轉化為自由水,降低脫水污泥的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