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50m3/d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公司批量生產50m3/d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的指示作用
進水負荷指示:
在正常運行的活性污泥中,生物相保持相對穩定,原、后生動物主要以游仆蟲屬、漩口蟲屬、輪蟲屬等為主。當出現熊蟲、瓢體蟲等高級后生動物時,則預示污水進水負荷低,處理系統長時間低負荷運轉進入老化時,會出現輪蟲、線蟲等微型后生動物。此時應該增加污泥負荷。當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動物較正常狀態下的數量明顯減少,游仆蟲等一些低負荷狀態下出現的原生動物消失,不出現后生動物時,則預示著進水負荷過高,變形蟲和一些小型鞭毛蟲占優勢。此時應采取減少污水進水量、減少排泥量等措施來降低污泥負荷,維持系統正常運轉。
溶解氧指示:
活性污泥溶解氧不足時常出現的阿托氏菌屬、硫細菌、扭頭蟲屬和新態蟲屬等原生動物。同時,在高負荷、曝氣量不足的狀態下,則出現大量的小鞭毛蟲。此時應采取增加曝氣量等措施增加溶氧量。在溶解氧高時,常常出現變形蟲、肉足蟲和輪蟲等生物。此時應采取減少曝氣量、提高污泥回流比等措施提高污泥濃度,降低污泥負荷。
污水酸堿性指示:
當污水堿性較強時,常出現出水渾濁、活性污泥解體、原生動物死亡解體、處理效率降低等現象,應及時投放酸予以中和。當酸性過強時,活性污泥處理池常有一股酸味,處理效率降低,各種生物相活性降低,此時應及時加堿予以調節。
同一種生物種群數量變化的指示作用
污水處理系統在正常的運行狀態下,其所含各生物在數量和種類上是保持相對穩定的,反之當各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發生較大波動時,預示著污水處理系統環境在發生相應的變化。
當污泥中所含絲狀菌大量出現時,表明污泥已經發生膨脹或即將發生膨脹,包括球衣菌屬、貝氏硫細菌、諾卡氏菌屬、霉菌等,應及時采取相關措施抑制絲狀菌生長,調整系統的各項處理條件,維持處理系統穩定運行。
當絮體結構松散時,小絮體將成為某些輪蟲的食物。在充足的飼料下,輪蟲過度繁殖。出現這種情況時,污泥老化,應采取相應的污泥處置措施,以消除污泥老化水處理效果造成的損害。原生動物和一些微型動物比毒素對毒素更敏感。屏蔽纖維是活性污泥中的一種重要指標。當這類生活污泥迅速減少時,表示污水中的有關有毒物質。它需要及時預處理。
病原體污染物
生活污水、畜禽飼養場污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業和醫院等排出的廢水,常含有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病菌、寄生蟲。水體受到病原體的污染會傳播疾病,如血吸蟲病、霍亂、傷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歷史上流行的瘟疫,有的就是水媒型傳染病。如1848年和1854年英國兩次霍亂流行,死亡萬余人;1892年德國漢堡霍亂流行,死亡750余人,均是水污染引起的。
受病原體污染后的水體,微生物激增,其中許多是致病菌、病蟲卵和病毒,它們往往與其他細菌和大腸桿菌共存,所以通常規定用細菌總數和大腸桿菌指數及菌值數為病原體污染的直接指標。病原體污染的特點是:(1)數量大;(2)分布廣;(3)存活時間較長;(4)繁殖速度快;(5)易產生抗藥性,很難絕滅;(6)傳統的二級生化污水處理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大量存活。常見的混凝、沉淀、過濾、消毒處理能夠去除水中99%以上病毒,如出水濁度大于0.5度時,仍會伴隨病毒的穿透。病原體污染物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水體,一旦條件適合,就會引起人體疾病。
耗氧污染物
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紙等工業廢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木質素等有機物質。這些物質以懸浮或溶解狀態存在于污水中,可通過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氧氣,因而被稱為耗氧污染物。這種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減少,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長。水中溶解氧耗盡后,有機物進行厭氧分解,產生硫化氫、氨和硫醇等難聞氣味,使水質進一步惡化。水體中有機物成分非常復雜,耗氧有機物濃度常用單位體積水中耗氧物質生化分解過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表示,即以生化需氧量(BOD)表示。一般用20℃時,五天生化需氧量(BOD5)表示。
植物營養物
植物營養物主要指氮、磷等能刺激藻類及水草生長、干擾水質凈化,使BOD5升高的物質。水體中營養物質過量所造成的"富營養化"對于湖泊及流動緩慢的水體所造成的危害已成為水源保護的嚴重問題。
活性污泥法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理是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等生物相在曝氣條件下將污水中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成CO2,H2O。一些無機物質,如PO43-,NH3和H2S,分解過程中產生的能量用于生長和繁殖微生物本身。源源不斷的污水進入,生物相在污水中不斷生長繁殖,最終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具有一定降解功能的生態系統。這種穩定生態系統的形成得益于生物相良好的生長環境,包括溫度、酸堿度、有機負荷、抗生素濃度、供氧等,當污水處理系統中的各控制因素發生變化時,活性污泥中的各種生物相的種類、數量及活性功能也會隨之發生相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