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WSZ-2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公司批量生產WSZ-2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活性污泥法在污水處理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理是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等生物相在曝氣條件下將污水中的有機物氧化分解成CO2,H2O。一些無機物質,如PO43-,NH3和H2S,分解過程中產生的能量用于生長和繁殖微生物本身。源源不斷的污水進入,生物相在污水中不斷生長繁殖,最終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具有一定降解功能的生態系統。這種穩定生態系統的形成得益于生物相良好的生長環境,包括溫度、酸堿度、有機負荷、抗生素濃度、供氧等,當污水處理系統中的各控制因素發生變化時,活性污泥中的各種生物相的種類、數量及活性功能也會隨之發生相應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處理系統中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變化反映了污水處理系統運行的質量和狀態。因此,通過觀察污水處理系統中生物相種群數量和活性污泥數量的變化,可以了解處理系統的運行狀況和質量,并可以及時調整處理系統的運行條件以改變生物相,確保處理系統能夠繼續正常運行。當前對污水處理系統中生物相觀察已經在水處理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 活性污泥的生物相觀察方法
1.1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取新鮮的活性污泥,置于100毫升的量筒中、靜置一定時間,仔細觀察污泥的沉降速率、泥水界面是否清洗、上清液是否透明等。
1.2 活性污泥的生物相觀察
觀察前將所觀察的樣品混合均勻,用大口徑定量移液管(保證容易取到活性污泥)吸取0.05mL樣品與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剛開始在100倍視野下觀察,環視整個視野,對樣品生物相的大致情況有初步了解,初步掌握絮體的狀態、粒徑、壓密性以及觀察到的原、后生動物的種群。了解生物相中體型最大的生物種類,一定程度上體型最大的生物種類表示出污泥的停留時間。當100倍視野觀察不清晰時,采用400倍視野觀察[1]。尤其是生物相的口、鞭毛著生位置及數量、纖毛蟲纖毛著生方式及絲狀菌生長情況必須在400倍視野以上才能觀察清楚。
廢水處理工藝及流程
廢水處理工藝
污水由排水系統收集后,進入污水處理站的格柵井,去除顆粒雜物后,進入調節池,進行均質均量,調節池中設置液位控制器,再經液位控制儀傳遞信號,由提升泵送至*生物接觸氧化池,進行酸化水解和硝化反硝化,降低有機物濃度,去除部分氨氮,然后入流O級生物接觸氧化池進行好氧生化反應,o級生物池分為兩級,在此絕大部分有機污染物通過生物氧化、吸附得以降解,出水自流至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后,沉淀池上清水池消毒,清水流入清水池直接達標后回用或外排。
由格柵截留下的雜物定期裝入小車傾倒至垃圾場,二沉池中的污泥部分回流至*生物處理池,另一部分污泥至污泥池進行污泥消化后定期抽吸外運,污泥池上清液回流至調節池再處理。
廢水處理流程
廢水經格柵攔截去除水中廢渣、紙屑、纖維等固體懸浮物,進入調節池,在調節池內均質、均量后經泵提升至*生物池,在*生物池段異養菌將污水中可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有機酸,使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不溶性的有機物轉化成可溶性有機物,將蛋白質、脂肪等污染物進行氨化。在O級生物池段存在好氧微生物及消化菌,其中好氧微生物將有機物分解成CO2和H2O;在充足供氧條件下,硝化菌的硝化作用將NH3-N氧化為NO3-,通過回流控制返回至*生物池,在缺氧條件下,異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將NO3-還原為分子態氮,接觸氧化池出水自流進入沉淀池進行沉淀,沉淀池出水進入過消毒池進行二氧化氯消毒,消毒出水達標排放。
污泥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生物池,剩余污泥定期外運處置。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原則
在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時需要考慮諸多因素,當然最主要的是處理工藝的選擇,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比如氣溫變化,地質條件等。以往對于污水處理這一塊,大家知之甚少,一提起,水處理大家最快能想到的就是大型污水處理廠。但是隨著工業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高新技術被應用,高度集成的污水處理系統出現了。這套污水處理系統將污水處理廠的整套工藝濃縮為更小的尺寸來配合實際處理的水量。
比起傳統的污水處理建筑體系該套設備具有很多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投資成本更低,運行更加簡便
2.減少建設周期,最快進入使用階段。
3.體積小,適合分散的個體試用,運行費用更低。
厭氧氨氧化工藝
厭氧氨氧化工藝是由荷蘭Delft理工大學根據厭氧氨氧化原理研究開發的一種新型污水生物脫氮工藝。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多種生物脫氮工藝,如CANON、OLAND等。
由于厭氧氨氧化過程是自養的,因此不需要另加COD來支持反硝化作用,與常規脫氮工藝相比可節約100%的碳源。而且如果把厭氧氨氧化過程與一個前置的硝化過程結合在一起,那么硝化過程只需要將部分NH4+氧化為NO2–N,這樣的短程硝化可比全程硝化節省62.5%的供氧量和50%的耗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