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巖
火成巖是由熔巖或巖漿冷卻后凝固而成的巖石。火成巖按成因分為兩類:一類是巖漿出露地表凝卻而形成的火山巖(噴出巖);另一類是巖漿侵入地殼內部,在地表以下緩慢凝卻而形成的侵入巖。噴出巖形成過程中,由于溫度和壓力迅速降低,可能來不及結晶或結晶較差,代表有浮巖和玄武巖;淺成巖是巖漿侵入到距離地表3千米之內,結晶較細小;而深成巖則是巖漿侵入到距離地表大于3千米的地殼深處,由于溫度、壓力高,結晶良好。典型的侵入巖如脈巖、花崗巖等。
目前已發現約700種的火成巖,大部分都在地殼表面以下形成,依其化學成分,形成時的溫度及壓力,其性質也有所不同。鮑氏反應系列描述了不同化學成分的火成巖在不同的溫度及壓力下結晶的情形。
沉積巖
也稱水成巖。在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風化物質、火山碎屑、有機物及少量宇宙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形成的層狀巖石。沉積巖由顆粒物質和膠結物質組成。顆粒物質是指不同形狀及大小的巖屑及某些礦物,膠結物質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氧化硅、氧化鐵及粘土質等。按成因可分為碎屑巖、粘土巖和化學巖(包括生物化學巖)。常見的沉積巖有砂巖、凝灰質砂巖、礫巖、粘土巖、頁巖、石灰巖、白云巖、硅質巖、鐵質巖、磷質巖等。沉積巖占地殼體積的7.9%,但在地殼表層分布則甚廣,約占陸地面積的75%,而海底幾乎全部為沉積物所覆蓋。
變質巖
原有巖石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巖石。根據變質作用類型的不同,可將變質巖分為5類:動力變質巖、接觸變質巖、區域變質巖、混合巖和交代變質巖。常見的變質巖有糜棱巖、碎裂巖、角巖、板巖、千枚巖、片巖、片麻巖、大理巖、石英巖、角閃巖、片粒巖、榴輝巖、混合巖等。變質巖占地殼體積的27.4%。
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三者可以互相轉化。火成巖經沉積作用成為沉積巖,經變質作用成為變質巖。變質巖也可再次成為新的沉積巖,沉積巖經變質作用成為變質巖,沉積巖、變質巖可被熔化,再次成為火成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