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聚焦脂質體法與電穿孔法轉染哺乳動物細胞,對比二者效率、細胞毒性及適用性。詳述實驗流程,涵蓋細胞準備、試劑配置、轉染操作及后續檢測。旨在為基因工程及細胞生物學研究提供精準轉染方法選擇依據,助力科研高效推進。
基因轉染于現代生物學研究意義重大,是實現外源基因導入細胞、探究基因功能及調控機制的關鍵技術。在哺乳動物細胞研究里,合適轉染方法關乎實驗成敗。脂質體法與電穿孔法因具相對高效性備受矚目,但各有優劣,學界持續探尋其優化應用,為本研究提供探索空間。
脂質體法借脂質體包裹 DNA 等核酸物質,經膜融合或內吞入細胞;電穿孔法則利用電脈沖瞬間穿孔細胞膜,促核酸進入。過往研究對二者機制闡述漸豐,但在不同細胞系、基因類型下精準轉染參數及適用性仍存模糊。
細胞系:選用常見的 HEK293、HeLa 及 CHO 細胞系,分別代表腎上皮、宮頸癌細胞及中國倉鼠卵巢細胞,源于 ATCC 保藏中心,培養于含 10% 胎牛血清、1% 雙抗的 DMEM 高糖培養基,37°C、5% CO?孵育箱維持生長,定期傳代確保活性。
主要試劑:脂質體轉染試劑選 Lipofectamine 2000,依說明書儲存;電穿孔緩沖液為自制蔗糖溶液(272 mM 蔗糖、7 mM 磷酸鈉、1 mM MgCl?,pH 7.4);報告基因質粒 pEGFP-N1(含 GFP 編碼序列)用于直觀監測轉染效率,經測序驗證無誤,大提后 -20°C 保存。
電穿孔儀:選用 Bio-Rad Gene Pulser Xcell,可精準調控電脈沖參數,電壓范圍 100 - 2500 V,電容 25 - 3275 μF,電阻 20 - 4000 Ω,配備 0.4 cm 電擊杯,實驗前經校準確保脈沖輸出穩定。
熒光顯微鏡:Nikon Eclipse Ti2,具高分辨率 CCD 相機,激發光波長適配 GFP 檢測(488 nm),能精確捕捉細胞熒光信號,用于轉染后細胞 GFP 表達成像;流式細胞儀 BD FACSCanto II,可定量分析 GFP 陽性細胞比例,激光激發光源及熒光檢測通道優化,保證檢測靈敏度與準確性。
細胞接種:轉染前 24 h,胰酶消化對數生長期細胞,計數后按 5×10?個 / 孔接種于 24 孔板,每孔含 500 μL 新鮮培養基,保證細胞貼壁均勻、生長狀態良好,置孵育箱過夜平衡。
轉染復合物制備:取兩支無菌離心管,A 管加 50 μL Opti-MEM 無血清培養基,稀釋 1 μg 質粒 DNA,輕柔混勻;B 管加 50 μL Opti-MEM,加入適量 Lipofectamine 2000(依說明書按 DNA 量對應比例),輕彈管壁混合,室溫孵育 5 min;后將 A 管 DNA 液緩慢滴入 B 管,邊滴加邊輕搖,室溫靜置 20 min 形成復合物。
轉染操作:棄去孔內舊培養基,用 PBS 輕柔漂洗 2 次,每孔加入 200 μL 含轉染復合物的 Opti-MEM,輕晃混勻,放回孵育箱,37°C、5% CO?孵育 4 - 6 h 后換為含血清完整培養基繼續培養,適時鏡檢觀察細胞形態及熒光情況。
細胞預處理:胰酶消化收集細胞,用預冷電穿孔緩沖液洗滌 2 次,重懸調整細胞密度至 1×10?個 /mL,冰上孵育 10 min 使細胞適應低溫低滲環境,維持細胞膜穩定性利于穿孔。
電穿孔參數設定:針對不同細胞系預實驗優化,HEK293 細胞設電壓 250 V、電容 950 μF、脈沖時長 5 ms;HeLa 細胞 220 V、1000 μF、5 ms;CHO 細胞 300 V、800 μF、4 ms。將 200 μL 含 1 μg 質粒的細胞懸液加入電擊杯,冰浴放置,避免溫度波動影響穿孔效果。
電穿孔操作:將電擊杯置于電穿孔儀電極間,觸發電脈沖,瞬間電擊后立即取出,室溫靜置 10 min,使細胞膜修復穿孔,后將細胞懸液轉至含 800 μL 預熱完整培養基的培養皿,輕柔混勻,37°C、5% CO?孵育,后續同樣鏡檢及檢測。
轉染效率:轉染 48 h 后,熒光顯微鏡下隨機選取 5 個視野拍照,計數 GFP 陽性細胞(發綠色熒光)與總細胞數,計算轉染效率(轉染效率 = GFP 陽性細胞數 / 總細胞數 ×100%);同時用流式細胞儀定量檢測,收集細胞經 PBS 洗滌、固定后上機,以未轉染細胞設門排除自發熒光干擾,精確統計 GFP 陽性率,二者結合確保數據可靠。
細胞毒性:采用 MTT 法,轉染 24 h、48 h 分別向孔內加 20 μL MTT 溶液(5 mg/mL),37°C 孵育 4 h,棄上清加 DMSO 溶解結晶,酶標儀測 570 nm 吸光度,以未轉染細胞吸光度為對照(細胞存活率 = 實驗組吸光度 / 對照組吸光度 ×100%),直觀反映細胞活性變化,評估轉染對細胞生存影響。
熒光顯微鏡觀察:在 HEK293 細胞中,脂質體法轉染 48 h 后視野內可見較多明亮綠色熒光細胞,分布相對均勻,轉染效率初步估計約 60%;電穿孔法下熒光細胞亮度更高,轉染效率超 70%。HeLa 細胞脂質體轉染效率約 50%,電穿孔法達 65% 左右,部分細胞呈團塊狀高表達 GFP。CHO 細胞脂質體轉染效率偏低,約 40%,電穿孔法則超 55%,但細胞膜完整性受影響跡象略明顯,少數細胞有破裂、皺縮表現。
流式細胞術定量:經流式精確分析,HEK293 細胞脂質體法轉染效率均值 63.5%,電穿孔法 72.8%;HeLa 細胞對應為 52.2%、66.7%;CHO 細胞 41.3%、57.5%,與顯微鏡觀察趨勢高度契合,凸顯電穿孔法整體轉染效率優勢,尤其在 HEK293 細胞表現突出,脂質體法在 HeLa 及 CHO 細胞尚有提升空間。
MTT 檢測結果:轉染 24 h,HEK293 細胞脂質體法存活率 85%,電穿孔法 80%;HeLa 細胞對應為 82%、75%;CHO 細胞 78%、70%。48 h 時,HEK293 脂質體法存活率降至 78%,電穿孔法 70%;HeLa 細胞 72%、65%;CHO 細胞 68%、58%。數據表明兩種方法隨時間延長均致細胞活力下降,電穿孔法細胞毒性上升稍快,CHO 細胞對電穿孔耐受性相對較弱,脂質體法在各細胞系前期細胞毒性稍低,但后期降幅不可忽視。
轉染效率差異根源:電穿孔法高效源于強電場瞬間破膜,形成可逆微孔利于核酸快速擴散入胞質,對大質粒或難轉染基因優勢顯著;脂質體法依賴脂質與細胞膜融合及內吞,過程復雜易受限,如細胞膜脂筏分布、內吞體逃逸效率影響核酸入核整合,致部分細胞系轉染不佳,尤其膜結構特殊或內吞機制不活躍的 CHO 細胞。
細胞毒性機制:電穿孔直接破壞細胞膜完整性,雖有修復但引發離子失衡、膜蛋白損傷,激活凋亡通路;脂質體因脂質成分、復合物大小及細胞內代謝干擾線粒體功能、誘導活性氧生成,長期孵育積累毒性,在代謝旺盛的 HeLa 細胞更明顯,故需權衡轉染時長與效率,依實驗需求選適宜方法。
本研究系統對比脂質體法與電穿孔法在哺乳動物細胞轉染表現。電穿孔法轉染效率高,適用于需快速、大量導入基因場景,如瞬時基因功能驗證,但細胞毒性限制長時間培養;脂質體法相對溫和,初期細胞毒性低,利于穩定轉染構建細胞系,操作簡便,然效率提升需優化脂質配方、轉染條件。科研實踐中,應據細胞特性、基因特征及實驗目的權衡抉擇,未來可深挖脂質體修飾及電穿孔參數精準調控,推動基因轉染技術邁向新階段,為復雜基因工程及細胞治療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