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電穿孔和電融合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性、基本原理以及具體操作流程。通過深入分析這兩項技術的機制和步驟,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全面且深入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促進其在細胞操作、基因轉染、遺傳改良等方面的應用和發展。
在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進程中,電穿孔和電融合技術作為先進的細胞操作手段,發揮著不可缺失的作用。它們為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使我們能夠在細胞水平上進行精確的操作和研究,深入理解細胞的生理功能、遺傳特性以及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本文將對這兩項技術的原理及流程進行深入探討。
電穿孔技術基于細胞膜的電學特性和對電場的響應機制。細胞膜作為細胞的重要屏障,具有一定的電容和電阻特性。當細胞處于外加電場中時,細胞膜兩側會形成跨膜電位差。隨著電場強度的增加和作用時間的延長,跨膜電位差逐漸增大。當達到一個臨界值時,細胞膜的脂質雙層結構會發生局部擾動,形成一些微小的孔隙,這一現象被稱為電穿孔。這些孔隙的形成使得細胞內外的物質能夠通過細胞膜進行交換,從而為外源物質(如 DNA、RNA、蛋白質等)進入細胞提供了通道。
選擇合適的細胞類型: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選取具有特定生物學特性的細胞,如原代細胞、細胞系等。
細胞培養:將細胞接種于適宜的培養基中,在合適的溫度、濕度和氣體環境下進行培養,使其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并達到一定的細胞密度。通常在細胞對數生長期進行電穿孔操作,此時細胞活性較高,對電穿孔的耐受性相對較好。
收集細胞:用胰蛋白酶等消化酶將細胞從培養容器表面分離下來,然后通過離心等方法收集細胞沉淀,并用適當的緩沖液(如磷酸鹽緩沖液 PBS)洗滌細胞,以去除培養基中的雜質和血清成分,避免其對電穿孔過程產生干擾。
選擇合適的緩沖液成分:電穿孔緩沖液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細胞的滲透壓和離子平衡,同時提供適宜的離子環境以促進電穿孔的發生。常用的緩沖液成分包括無機鹽(如 NaCl、KCl 等)、糖類(如葡萄糖)和緩沖劑(如 Hepes 等)。根據不同的細胞類型和實驗需求,可以對緩沖液的成分和濃度進行優化調整。
調整 pH 值和滲透壓:將緩沖液的 pH 值調節至與細胞內環境相近的范圍(一般為 7.2 - 7.4),以保證細胞在緩沖液中的活性和穩定性。同時,通過添加適量的溶質來調整緩沖液的滲透壓,使其與細胞內液滲透壓相當,防止細胞在電穿孔過程中因滲透壓變化而受到損傷。例如,對于大多數哺乳動物細胞,緩沖液的滲透壓可調整在 280 - 320 mOsm/kg 之間。
過濾除菌:將配制好的電穿孔緩沖液通過 0.22 µm 或 0.45 µm 的濾膜進行過濾除菌,以去除緩沖液中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污染物,確保電穿孔過程在無菌條件下進行。
電場強度:電場強度是電穿孔過程中的關鍵參數之一,它直接影響電穿孔的效果和細胞的存活率。電場強度的選擇應根據細胞類型、細胞大小、緩沖液成分以及外源物質的性質等因素進行優化。一般來說,較小的細胞和較低濃度的外源物質需要較高的電場強度,而較大的細胞和較高濃度的外源物質則需要相對較低的電場強度。電場強度的單位通常為伏特 / 厘米(V/cm),其取值范圍在幾百到幾千 V/cm 之間。對于常見的哺乳動物細胞,電場強度一般在 500 - 1500 V/cm 之間。
脈沖寬度:脈沖寬度是指電場作用于細胞的時間長度,它也對電穿孔效果有重要影響。較長的脈沖寬度可以增加孔隙的形成和維持時間,有利于外源物質的進入,但同時也會增加細胞的損傷風險;較短的脈沖寬度則可能導致孔隙形成不完整,影響電穿孔效率。脈沖寬度的單位通常為微秒(µs)或毫秒(ms),其取值范圍在幾個微秒到幾十毫秒之間。對于大多數細胞,脈沖寬度在 10 - 50 µs 之間較為合適。
脈沖次數:脈沖次數是指電場對細胞施加脈沖的次數。增加脈沖次數可以提高電穿孔效率,但也會進一步增加細胞的損傷程度。因此,脈沖次數的選擇需要在電穿孔效率和細胞存活率之間進行平衡。一般情況下,脈沖次數在 1 - 5 次之間較為常見。
設置電擊杯類型:根據實驗需要選擇合適的電擊杯,電擊杯的尺寸和形狀會影響電場的分布和細胞的排列方式。常見的電擊杯有不同的容量(如 0.1 mL、0.2 mL、0.4 mL 等)和電極間距,應根據細胞數量和電穿孔儀的要求進行選擇。
將細胞懸浮于電穿孔緩沖液中:將收集并洗滌好的細胞沉淀重新懸浮于適量的電穿孔緩沖液中,調整細胞濃度至合適的范圍(一般為 1×10? - 1×10? 個 /mL)。細胞濃度過高會導致細胞之間相互作用增強,影響電場分布和電穿孔效果;細胞濃度過低則會浪費外源物質和實驗資源。
加入外源物質:將需要導入細胞的外源物質(如 DNA 質粒、RNA 分子、蛋白質等)加入到細胞懸浮液中,輕輕混勻。外源物質的加入量應根據實驗目的和細胞類型進行優化,過多的外源物質可能會對細胞產生毒性,而過少則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實驗效果。
將細胞 - 外源物質混合液轉移至電擊杯:使用移液器將細胞 - 外源物質混合液小心地轉移至預先冷卻的電擊杯中,避免產生氣泡。確保混合液均勻分布在電擊杯的電極之間,以保證電場能夠均勻作用于細胞。
進行電穿孔操作:將電擊杯正確插入電穿孔儀的插槽中,按照設定好的參數啟動電穿孔儀進行電擊操作。在電擊過程中,應密切觀察電穿孔儀的運行狀態和電擊杯中的細胞情況,確保操作順利進行。
電穿孔后處理:電擊完成后,立即將電擊杯從電穿孔儀中取出,將細胞懸浮液轉移至預先準備好的含有適量培養基的培養容器中(如培養皿、培養瓶等)。將培養容器放置在細胞培養箱中,在合適的條件下進行培養,使細胞恢復生長并表達導入的外源物質。在培養過程中,應定期觀察細胞的生長狀態和存活情況,并根據需要進行后續的實驗分析和檢測。
電融合技術是利用電場誘導細胞之間發生融合的方法。當兩個或多個細胞在適當的電場作用下緊密接觸時,細胞膜會發生極化現象,使得細胞的接觸區域形成局部的高電場強度區域。在這種高電場強度的作用下,細胞膜的脂質雙層結構會發生紊亂和重排,導致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并逐漸融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個融合細胞。電融合技術可以實現同種細胞之間的融合(如體細胞融合),也可以用于不同種細胞之間的融合(如細胞雜交),為細胞工程和遺傳操作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細胞來源和類型選擇:與電穿孔技術類似,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細胞來源和類型。例如,在進行體細胞融合實驗時,可以選取來自同一組織或器官的不同類型的體細胞;在進行細胞雜交實驗時,則需要選擇具有不同遺傳特性的兩種細胞進行融合。
細胞培養和處理:對選取的細胞進行培養,使其達到良好的生長狀態和適宜的細胞密度。在進行電融合操作前,需要對細胞進行適當的處理,以提高細胞的融合效率。例如,可以使用胰蛋白酶等消化酶將細胞制成單細胞懸液,并通過離心和洗滌等步驟去除細胞表面的雜質和殘留的培養基成分。此外,還可以對細胞進行預處理,如用某些化學試劑(如聚乙二醇 PEG)或生物因子(如仙臺病毒)處理細胞,使細胞的細胞膜變得更加柔軟和易于融合。
緩沖液成分選擇:電融合緩沖液的成分與電穿孔緩沖液類似,但通常需要根據細胞融合的特點進行一些調整。除了包含維持細胞滲透壓和離子平衡的無機鹽、糖類和緩沖劑外,還可以添加一些有助于細胞融合的成分,如鈣離子(Ca2?)等。鈣離子可以促進細胞膜的融合過程,提高融合效率。
pH 值和滲透壓調節:將電融合緩沖液的 pH 值調節至適宜的范圍(一般為 7.0 - 7.4),以保證細胞在緩沖液中的活性和穩定性。同時,調整滲透壓使其與細胞內液滲透壓相近,通常在 280 - 320 mOsm/kg 之間。
過濾除菌:采用與電穿孔緩沖液相同的方法對電融合緩沖液進行過濾除菌,確保緩沖液的無菌性。
交流電場參數:在電融合過程中,首先需要施加一個交流電場,其作用是使細胞在電場中排列成串,并促進細胞之間的緊密接觸。交流電場的參數包括電壓、頻率和作用時間。電壓的選擇應根據細胞類型和大小進行調整,一般在幾十伏到幾百伏之間。頻率通常在幾百赫茲到幾千赫茲之間,作用時間為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較高的電壓和頻率可以使細胞更快地排列成串,但也可能對細胞造成損傷;較低的電壓和頻率則需要較長的作用時間,但細胞的存活率相對較高。因此,需要在實驗中對這些參數進行優化,以找到適合的條件。
直流脈沖電場參數:在細胞排列成串并緊密接觸后,需要施加一個直流脈沖電場來誘導細胞膜的融合。直流脈沖電場的參數主要包括電場強度、脈沖寬度和脈沖次數。電場強度一般在幾百伏 / 厘米到幾千伏 / 厘米之間,脈沖寬度在幾十微秒到幾百微秒之間,脈沖次數通常為 1 - 3 次。這些參數的選擇也需要根據細胞類型、細胞狀態以及實驗目的進行優化,以獲得較高的融合效率和細胞存活率。
將細胞懸浮于電融合緩沖液中:將經過處理的細胞以適當的濃度懸浮于電融合緩沖液中,細胞濃度一般為 1×10? - 1×10? 個 /mL。確保細胞懸浮液均勻,避免細胞團聚。
將細胞懸浮液加入電融合室:使用移液器將細胞懸浮液小心地加入到電融合室中,電融合室通常是一個具有特殊電極結構的容器,可以在電場作用下實現細胞的排列和融合。加入細胞懸浮液時應注意避免產生氣泡,以免影響電場分布和細胞融合效果。
施加交流電場:啟動電融合儀,按照設定好的交流電場參數施加交流電場。在交流電場的作用下,細胞會逐漸排列成串,并相互緊密接觸。觀察細胞在電融合室中的排列情況,確保細胞排列均勻且緊密接觸。如果細胞排列不理想,可以適當調整電場參數或重新進行操作。
施加直流脈沖電場:當細胞排列成串并緊密接觸后,切換到直流脈沖電場模式,按照設定好的參數施加直流脈沖電場。在直流脈沖電場的作用下,細胞膜會發生融合,形成融合細胞。在施加直流脈沖電場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細胞的融合情況和電融合儀的運行狀態,確保操作順利進行。
融合后處理:電融合操作完成后,將融合細胞從電融合室中取出,轉移至含有適宜培養基的培養容器中進行培養。培養條件應根據融合細胞的類型和特性進行調整,以促進融合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定期觀察融合細胞的生長狀態和融合效果,并進行后續的實驗分析和檢測,如融合細胞的形態觀察、染色體分析、基因表達檢測等,以評估電融合技術的效果和融合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電穿孔和電融合技術作為生命科學領域中重要的細胞操作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深遠的研究意義。通過深入理解其原理和掌握詳細的操作流程,我們能夠更加準確地運用這兩項技術進行細胞工程、基因治療、遺傳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然而,這兩項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一些挑戰,如電穿孔和電融合效率的進一步提高、細胞存活率的優化、對不同細胞類型的適用性拓展等。未來的研究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進一步完善這兩項技術的理論和方法,使其在生命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