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坤范博士的“細菌庫”里有21種細菌。這種根據被污染水體的“病情”,像中醫抓藥一樣調制出“治污菌”配方,三四年來已經讓上海10條河流由濁變清。記者近日獲悉,該項“YL活性生物復合劑制備及工藝”實現了菌種培養和制劑生產國產化,已申報生物修復領域的*國家。
“自然而然,以菌治污”的生物修復方法,有別于物理、化學等傳統治污手段,上相當流行,國內應用還不廣,上海則做了不少嘗試。據了解,從馮博士留學日本求教“東江菌”,到她歸國創辦“玉壘菌”研發企業,如今的新型多菌種復合制劑已經歷了幾代“進化”,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目前,該“復方菌種”累計投放的水域———從綏寧河、莘浜河、上岙塘、三友河,到塞納左岸水景、臨空園區景觀水體、美蘭湖高爾夫球場水系、西郊賓館景觀湖,面積已達百萬平方米。滬產“治污菌”還投身于杭州西溪河、溫州橫河等外地河流,均取得長期穩定的治理效果。
這些神奇細菌主要是放線菌、酵母菌及其代謝產物,對人體和動植物無害,卻能強力降解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使其化為二氧化碳、水和灰質等成分,實現除臭消黑。但它們并不是天生就能“在一起生活”,不同種類對溫度、含氧、酸堿等的要求各不相同。為此,科研人員采取微生物馴化手段,利用人工培養環境,使其學會適應從零下5攝氏度到90攝氏度、pH值從3到10的各種條件,并在富氧、缺氧、無氧等狀態下都能工作,大大拓展了“治污菌”的用武之地。
專家介紹,這一生物修復技術還要“對癥下藥”,即根據每條河、每片湖在污染前后的“個性”,按合理比例配伍各種細菌,還須與土著生物和外來生物“和平共處”。在治污項目中,這些活性菌株被接種在立體生物膜上或水體底部,與棲于河泥中的土著菌“展開合作”,逐步重建已經缺損的腐食食物鏈,并帶動上游食物鏈的梯次恢復,再加上水生動植物的分批投放,水環境的生態自凈功能就被重新調動起來。據悉,該型生物復合劑現已加入昆明滇池綜合治理方案的論證工作,有望再試身手。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