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華人科學家王成波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新型氦氣彌散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2008年5月17日前于加拿大舉行的第16屆核磁共振學會年會上獲得青年科學家臨床醫學獎。與會專家認為,這種新技術有望推進肺部疾病的研究和治療,具有應用前景。
核磁共振儀長期以來,醫學研究人員推測哮喘病可能會引起肺部深層組織病變,但由于技術障礙,這個推測始終難以得到證實。 王成波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與普通核磁共振成像不同,在氦氣核磁共振成像中,患者吸入一種特殊氦氣——氦的同位素氣體。通過測量這種氦氣分子的彌散距離,科學家們可以探測到包括肺部微小氣管在內的深層組織損害。
王成波的研究小組發現,氦氣核磁共振成像探測到的肺部深層組織損害與已知的哮喘病中普通的氣管緊縮*不同。
此外,這種肺部深層組織病變對強力的哮喘激素藥物沒有反應,他們懷疑這可能揭示了哮喘頻繁發作的深層原因。 王成波說,他們使用的特殊氦氣對人體安全,其*之處在于可以通過激光激化的方法大大增強核磁共振信號。目前這種氦氣彌散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仍處于試驗研究階段,基本成像成本稍高于普通的核磁共振成像。
王成波等研究人員正計劃改進試驗設計,同時還將使用計算機X射線斷層攝影等其他成像技術進行類似的對比試驗。 近年來,哮喘病正逐漸成為一種公眾健康威脅。目前,這種病威脅著世界約1.5億人的健康,其中兒童患者達5000萬。研究哮喘病的發病機理和病程進展正成為臨床醫學領域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