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劑為了方便運輸、方便保存、延長保質期和增加保存、使用等方便性,現在很多生物制劑是采用凍干的形式進行生產。凍干是敏感性物料長期保存的一個有效途徑。而為了有效凍干,必須制定凍干曲線和摸索配方,而凍干曲線制定合理性,是要依賴生物制劑的塌陷溫度、共晶點溫度、共融點溫度、玻璃態轉變溫度、容器等有關。
制品在干燥過程中,隨著物料中的冰晶消失,原先為冰晶所占據的空間成為空穴,干燥結構是疏松多孔的蜂窩結構。上層干燥層形成的固體基質溫度較高時,其剛性降低,可能發生塌陷。當溫度達到某一臨界值時,固體基質的剛性不足以維持蜂窩狀結構,空穴的固形物基質壁發生塌陷,原先蒸汽擴散的通道被封閉,阻止升華進行,最終導致成品水分含量過高。此臨界溫度即為樣品的塌陷溫度。測定塌陷溫度只能采用凍干顯微鏡觀察法。
共融點溫度是制品干燥過程中,隨溫度逐漸升高,*凝固的溶質和溶劑開始融化的溫度點為共熔點。共晶點溫度是降溫過程中,達到共晶狀態的溫度,共熔點發生在制品升溫干燥過程,它們是兩個相反的物理變化過程,從概念上來看這兩個溫度應該是相同的。但由于制品在預凍凍結和升溫干燥過程中其熱量傳遞的具體途徑和方式不同,相變潛熱不同,所以共晶點溫度和共熔點溫度并不*相同,通常情況下同一物料的共熔點溫度要稍高于共晶點溫度。
由于無定形物質的含量不同,預凍過程中,有些物料沒有或者不需要研究玻璃轉化溫度,有些物料沒有共晶點溫度,同一制品可能同時存在共晶點溫度和玻璃轉化溫度,有的物料測不到玻璃態轉變溫度。制品在玻璃轉化溫度以上,共晶點以下預凍,則形成晶體結構;制品以較高的降溫速度越過共晶點溫度,達到玻璃轉化溫度以下進行預凍,則形成無定型結構。
晶型體系的生物凍干制劑,晶體粒度大,易干燥,穩定性好,而無定型結構的制品干燥速度慢,穩定性差,因此,在無定型體系的保溫階段也可能出現無定型結構向晶體結構轉化的現象,不同晶型之間也可能發生轉化,因此預凍階段可以研究退火工藝,讓晶型重組。
一般情況下,塌陷溫度要稍高于共晶點溫度,共晶點溫度高于玻璃轉化溫度(即塌陷溫度>共晶點>玻璃轉化溫度)。根據制品的共晶點或玻璃化轉變溫度可確定預凍溫度。在生物制劑預凍過程中,若樣品預凍溫度過高,預凍不*,樣品不能凍結,在升華干燥階段易發生“噴瓶"和“起泡"現象。預凍溫度過低,則造成能源浪費,延長生產周期,提高生產成本。因此,在實際凍干操作時,預凍溫度一般低于制品的凝固點(共晶點或玻璃轉化溫度)10℃-20℃。預凍時間根據制品進行判斷。
在升華干燥過程中,為防止制品塌陷,對于塌陷溫度稍高于共晶點溫度的制品,應控制制品溫度低于共晶點溫度,而對于少數情況下,塌陷溫度低于共晶點溫度的制品,應控制制品溫度低于塌陷溫度,以較低的溫度為控制點更保險。
共晶點、玻璃轉化溫度、共熔點、塌陷溫度這幾個參數與物料的成分、濃度、特性和保護劑劑成分、性質有關,受工藝過程參數的影響較小,但是退火也會影響玻璃轉變溫度或者塌陷溫度,因此測定樣品的關鍵溫度,并測定退火工藝后的玻璃態轉變溫度或者塌陷溫度,對于凍干曲線制定非常有幫助。在凍干曲線的摸索階段應先測定制品的共晶點、玻璃轉化溫度、共熔點、塌陷溫度,以便盡快確定制品的凍干曲線制定的方向。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