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在淹水還原條件下pH值會趨向于中性,而在排干過程中會呈現相反的趨勢。土壤酸度的測量和表征是研究有機質分解、元素遷移轉化、微生物活動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重要基礎。
20個水稻土淹水排干過程中的pH值變化
土壤樣品風干過程中會改變鈣、鎂、鋁、磷酸根等的離子活度以及與有機質密切相關的質子數量,因此傳統上實驗室測定的土壤風干樣品pH值并不能反映田間真shi情況,而土壤原位pH值的動態監測費時費力。如果能夠用風干樣品的理化性質預測水稻土淹水和排干過程中原位pH值的變化將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興祥課題組發現利用土壤風干樣品的pH、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以及淹水或排干時間可以很好地預測水稻土淹水或排干過程中的原位pH值,建立的預測模型如下所示:
研究人員進一步收集文獻數據驗證了預測模型的可靠性。這對于水稻土淹水排干過程中養分和重金屬元素有效性的預測,指導我國南方重金屬超標稻田水分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近發表在Geoderma (2019, 337: 511-513)上。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