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方鵬飛在安徽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做“聞臭師”已經三年多。平日里擦淡妝的她,在這間不到10平方米的惡臭分析室里只能以素顏面對不知為何物的氣味。因為化妝品的氣味將影響鼻子對這些污染氣體的辨識度,她不得不舍棄。
在環境監測中心站,與她承擔同樣職責的還有十余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專業名稱:嗅辨員--一群用鼻子鑒定空氣中臭氣濃度的環境工作者。
現場采集回空氣樣本,通過與純凈空氣進行混合稀釋后,置于惡嗅測試袋中。嗅辨員在稀釋后樣本空氣袋和兩個純凈空氣袋之間進行“wei一指認”,做出獨立判斷并記錄聞嗅結果。通過增加稀釋倍數,進行多次檢測,直嗅辨員分辨不出異樣空氣為止。
這是惡臭嗅辨的全操作流程。安徽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分析室副主任胡雅琴介紹說,這些氣體一般來自醫藥、化工和畜禽等行業企業。嗅辨員做出判斷后,將他們的正確率與稀釋倍數等要素經過公式運算,得出臭氣濃度閾值。通過與相關指標進行比對,即可判定樣本空氣是否超標。
判定超標,環境執fa人員就可據此責令污染源*治理。胡雅琴說,他們在進行空氣嗅辨時,會從各個環節保證數據的公正性與科學性。“先嗅辨員必須持嗅辨員證上崗;其次配氣員與嗅辨員之間相互隔離;另外,每一位嗅辨員手中的‘問題空氣’袋編號不同且工作中不允許相互溝通。”
臭氣聞多了、聞久了,也會對身心有一定影響。胡雅琴說,他們不會長期接觸這些氣體,一次分析的全過程多不超過2小時。而為什么對于這些污染氣體不能用精密儀器進行檢測呢?對此,她解釋說,一是一些惡臭氣體中的化學物質較多,并不是每一項物質都有嚴格的檢測指標,在分析上只能使用綜合指標作相應比對;另一方面,不能低估人的鼻子的靈敏性,“某些物質的嗅閾值很低,鼻子比機器管用。”
方鵬飛說,他們多時候一個月會聞四五次。每一次嗅辨都懷有一份對未知氣味的好奇,“不知道這次又是什么氣味在困擾著生活在這些污染源周邊的人們。”她說,生活中其實每一個人對于刺鼻、難聞氣味都敬而遠之,但當自己成為一名嗅辨員,用鼻子來監測這些污染氣體并能以此成為執fa依據時,“我感覺我為這座城市的‘更好呼吸’貢獻了一點力量。”
安徽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工程師田丙正說,嗅辨員是一群普通人干著與惡臭較勁的活兒。嗅辨員并非鼻子越靈敏越好,因為太靈敏反而可能會影響判斷臭味是否構成污染的客觀性。與此同時,嗅辨員的年齡多在25歲40歲之間,并不追求“姜還是老的辣”,因為人的嗅覺感官功能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退化。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