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廣州雙螺旋基因技術有限公司>>技術文章>>動物疫病系列|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
摘要
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IHN)是一種發生于鮭科魚類稚、仔魚,并能導致高死亡率的病毒性疾病。雖然該病最初是于1971年在日本北海道的養殖虹鱒中發現的,但是,追溯其病原的來源,發現是由于從美國阿拉斯加引進的虹鱒受精卵攜帶有該病毒所致。隨后,該病廣泛危害日本本州各地的養殖虹鱒和本地鱒。
IHN 是由彈狀病毒———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 (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引起的魚類急性、全身性傳染病,被國際獸醫局(Organisation mondiale de la santé animale,OIE)列為必須申報的動物疫病,是我國水生動物二類疫病。
IHN 在水溫 7~16℃內均可出現高死亡率,一些水溫適宜的養殖場四季均可發病。該病主要感染虹鱒苗種,發病后一周內即可達 70%~90%的死亡率。2013 年后我國陸續發現成魚亦可感染此病,但表現為長期慢性死亡,病程可長達數月,累計死亡率>80%;病魚均伴隨著嚴重的繼發腸道感染癥狀。
易感動物:虹鱒
IHN:臨床癥狀&診斷方法
患病魚的典型癥狀為魚體側呈線狀或V字狀出血,由于貧血導致魚體鰓絲呈白色,也可見線狀出血。
病魚體側呈線形或V字形出血的典型癥狀
病魚骨骼肌中有出血癥狀
解剖患病魚體檢查時,可見其腎臟明顯貧血。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時,可見其腎臟和脾臟造血組織有壞死現象,這也是這種疾病名稱的由來。從卵黃囊吸收后的魚苗到3.0g左右的稚魚死亡率最高。大型稚魚或這種疾病流行后期的病魚多見有腹腔積水,大多數患病魚體呈現出腹部膨大、也有眼球突出的癥狀。最近也已經出現成魚發生這種疾病的病例,成為現在養殖業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診斷該病時除使用鮭科魚類細胞系外,還可使用EPC、FHM等細胞。細胞病變(CPE)是以培養細胞變圓和形成葡萄串樣變化為特征。快速診斷這種疾病常用單克隆抗法和RT-PCR法。了解患病史的有效方法是采用ELISA方法檢查魚體中的抗體。
IHN:防控措施的一些問題及展望
加強重要病害的監測
我國虹鱒產業面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方式多樣、苗種來源愈加復雜等現狀,病原的傳播途徑也更加多樣,給虹鱒病毒病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戰。應加強對養殖虹鱒開展多種疫病的監測工作,及時掌握疫病流行情況,為病害暴發提供預警作用。
制定綜合防控方案
疫病的防控是系統工程,除特異性疫苗免疫外,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也非常重要,如引進及外銷的魚苗、魚種進行常規的疫病監測、養殖魚的定期疫病監測、養殖場所及養殖工具的定期消毒、投喂提高免疫力的中藥及生物制劑等,只有多渠道防控才可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傳播。
加快水生動物無規定疫病苗種場的建設
水生動物無規定疫病苗種場的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病原傳播及病害流行的關鍵因素之一。針對我國虹鱒養殖的特點,建立一批無 IHNV 鮭鱒魚苗種場,有效控制流通的受精卵、飼料、苗種、獸藥等環節,最大限度地控制病原的傳染源頭,有效遏制病害的大規模傳播和流行。
關于檢測,雙螺旋不斷突破
依托廣州雙螺旋長期積累的、針對水產疾病病原體的分子診斷技術基礎,雙螺旋基因研發了一系列旋達R1水生動物疫病核酸檢測試劑,并為傳染性造血器官病害開發了PCR-熒光探針法和恒溫熒光法方法學的試劑盒,以滿足不同用戶不同場景的檢測需求。
紅色框形標記為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試劑盒目錄,更多其他疾病詳細介紹請掃碼了解:
同時全資子公司廣東旋達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水生動物疫病檢測的具有CMA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能出具具備法律效力的檢測報告。
連續數年通過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水生動物防疫系統實驗室檢測能力驗證。
點擊原文鏈接即可跳轉商城
雙螺旋以后也將繼續以“以科學的檢測服務水產健康與質量安全"為己任,致力于為水產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檢測服務體系打造,不斷的推動檢測能力在動物健康養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成為水產檢測服務外包商,與綜合運營服務商,為從塘頭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