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GB20952-2020 加油站污染物排放標準》標準解讀
閱讀:1577 發布時間:2023-4-15一、標準修訂的必要性和背景?
2007年《加油站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0952-2007)實施以來,各地陸續按照標準的要求展開了加油站油氣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促進了行業生產工藝和污染防治技術進步,對加油站揮發性有機物(VOCs)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能源政策的變化和標準的深入實施,一些問題凸顯出來:
01.適用范圍涵蓋范圍不全
原標準規定適用范圍是汽油加油站,隨著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持續深入,已有多個省份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此外,陜西、山西、浙江、河南等省份出臺了地方標準,試點供應車用甲醇汽油。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對適用范圍進行調整。
02.部分在線監測技術要求難以操作
原標準在線監測系統密閉性、管線液阻等監測要求,國內外儀器制造企業普遍反映難以實現;原標準缺少在線監測系統設備組件性能指標要求,壓力監測設備、流量監測設備、濃度監測設備等均未提出量程、精度具體性能指標。因此有必要對在線監控系統技術要求進行充實完善。
03.油氣處理裝置安裝必要性爭議較大
在加油站污染防治實踐過程中,油品銷售公司、部分地方生態環境管理部門認為加油站油氣污染控制的主要方案是密閉回收而非油氣處理,儲油庫油氣處理裝置在處理規模、處理能力和能耗上明顯優于加油站。加油站后處理裝置管理不好實際上相當于排放口,有額外排放風險。因此有必要對油氣處理裝置安裝要求進行調整。
04.監測難度大,實施效果不樂觀
原標準中規定的壓力、液阻、氣液比等三項監測指標與常規污染物濃度監測區別較大,測試過程需要專業防爆操作和輔件,有一定危險性。除部分重點區域外,執法力度普遍不足,導致標準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我國最近實施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均提出加強油品儲運銷VOCs污染治理。為進一步推動加油站VOCs減排,有必要對行業和地方反映的現行標準存在的問題進行修訂完善,提高標準的可行性、針對性、科學性、依法性,同時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要求,提高企業治污的積極性。
二、本次修訂在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上有什么特點?
本次修訂主要考慮了油品銷售企業對加油站VOCs排放控制的相關建議,以及地方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監管的可操作性,增加了部分控制要求和排放監測項目,有利于企業理解VOCs排放控制具體技術要求,加強自我管理,促進加油站VOCs進一步減排。
01.擴大了適用范圍
原標準規定了汽油油氣排放限值、控制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本次修訂將加油站銷售的乙醇汽油和M30以下的甲醇汽油也納入管控范圍,規定了加油站在汽油(包括含醇汽油)卸油、儲存、加油過程中油氣排放控制要求、監測和監督管理要求。
02.進一步明確了控制要求
本次修訂,對卸油階段油氣排放控制,提出了具體操作規程要求;將儲油階段和加油階段油氣排放控制要求擴大到所有加油站,提出利用紅外攝像方式檢測油氣回收系統密閉點位時不應有油氣泄漏,對油氣回收管線提出集液器凝結液密閉回收要求;明確在線監測系統指標要求;調整油氣處理裝置安裝要求;根據加油站油氣回收系統運行特點修改、細化了檢測方法和流程。
03.增加了大氣環境監測項目
本次修訂,為有效測量加油站油氣回收系統密閉情況,根據原儲油庫標準中的相關限值規定,參考《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GB 37822-2019),增設加油站油氣回收系統密閉點位油氣泄漏排放限值;根據《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儲油庫、加油站》(HJ 1118-2020)中的相關要求,增設企業邊界VOCs無組織排放限值。
04.強化了企業自我監測要求
本次修訂,明確要求企業建立油氣回收系統、維護、維修管理臺賬,按照環境監測管理規定和技術規范的要求設計、建設、維護采樣口或采樣測試平臺。本次修訂在標準中單獨設立“大氣污染物監測"一節明確相關監測頻次和指標,新增了超標判定條件,有利于企業開展相關監測。
三、標準實施對行業的影響?
本次修訂兼顧了科學性和可行性的原則,沒有進一步加嚴排放控制技術要求,將原標準對油氣處理裝置強制安裝要求更改為可選項,增設無組織排放泄漏限值,在嚴格控制VOCs排放的基礎上,提高了加油站企業自主選擇油氣回收控制技術裝置的靈活性。本次修訂主要從強化VOCs排放管控操作細節、加強自主監測等方面提出要求,有利于企業加強加油站VOCs有組織、無組織排放管控,提升管理水平,從而促進加油站VOCs有效減排。
四、標準實施后的環境效益?
據測算,標準實施后每年減少VOCs排放12.3萬噸,節約的油品產生8.6億元經濟效益。在降低加油站排放、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同時,能促進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