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產品
暫無信息 |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期,處在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的高峰期,環境狀況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切實保護好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中國21世紀面臨的zui嚴峻的挑戰之一。筆者以為,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通過發展來解決環境問題,通過解決環境問題來促進發展, 走發展與環境保護之路,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1、強化環境意識,樹立生態理念。充分認識環境保護與科學發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確處理環境與建設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環境保護,教育為本”,要大力普及環保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環境意識,把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理念同中華民族關愛自然、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結合起來,通過多種途徑,普及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造福后代的共識,大力倡導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以及生態環境、生態人居和生態文化建設,摒棄盲目追求過度消費,倡導正確的生活方式。
2、把環境保護作為決策的重要環節,從源頭落實環保基本國策。環保從源頭抓起,zui重要的是各級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各級領導要依法承擔起改善環境質量和環境管理的責任,牢牢樹立科學發展觀念,轉變把環境因素置于決策之外的決策模式,實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同時,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用綠色GDP核算體系代替傳統的GDP核算體系,把環境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教育干部樹立長遠的、可持續的政績觀,改變以犧牲長遠利益換來短期效益的政績觀。
3、把環境保護作為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用“綠色核算體系”來重新審視和把握經濟發展途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動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建立“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生產新模式,*改變傳統的“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潔生產,不斷運用綜合性的預防戰略,努力改進產品設計,改變生產工藝,減少對人體和環境的污染。要從企業內部循環的角度,大力發展生態工藝,推行清潔生產;從企業之間的循環角度,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鏈園區;從社會整體循環的角度,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市場和資源回收產業,優化產業結構。
4、把環境保護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環節,集中精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改善人居環境,不僅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條件。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的文明發展與協調穩定功能,以人為本,下決心解決市民廣泛關注,影響環境質量和日常環境生活質量的突出環境問題。強化飲用水源的環保嚴管措施,保證飲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河流湖泊資源,確保生態環境改善。繼續整治煤煙污染,加強汽車尾氣達標排放檢查,控制交通和建筑施工噪聲。大力改善小區環境,創建綠色環保文明社區,提高市民生活環境質量。同時,要著力加強農村環保工作,重點抓好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和保護農村飲用水源地,確保農產品基地環境安全。
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二者能否兼顧?可以說,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人類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至少在短期存在著矛盾。人類必須對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分配資源的問題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資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會減少另一方面資源的投入。對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這一矛盾尤其尖銳。但是從長期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環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
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動的。一方面21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zui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于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單單的保護,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求人類倒退文明來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謬可笑的。今天的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經濟持續的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發展經濟的本質要求。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國發展經濟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國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護環境包括保護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在城市存在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工業對居民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情況,在農村更是存在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問題。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發展過程中因破壞環境影響人民生活,違背了發展經濟的本意。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后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后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么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重大的洪澇災害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在抗洪救災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務恐怕已超過了犧牲環境的經濟發展成果。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為經濟發展與環境的保護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戰略。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兩個zui基本的方面,即:發展與持續性,發展是前提,是基礎,持續性是關鍵,沒有發展,也就沒有必要去討論是否可持續了;沒有持續性,發展就行將終止。發展應理解為兩方面:首先,它至少應含有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其次,發展作為一個國家或區域內部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必經過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進為標準,以追求社會全面進步為zui終目標。持續性也有兩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資源的存量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這種物質上的稀缺性和在經濟上的稀缺性相結合,共同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條件。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代人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且應該重視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顧各代人的利益,要為后代發展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