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標本溶血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及其處理方法
閱讀:785 發布時間:2023-12-12 溶血對不同檢測項目結果的干擾機制不同,主要包括:
1.細胞內外成分濃度差的干擾,當標本溶血時,細胞內含量高的物質順濃度差溢出,使測定結果明顯偏高,如ALT、AST、LDH、K+、CK等。
2.溶血時,血細胞中濃度低的物質稀釋血漿標本,使測定結果偏低,如ALP、GGT等。
3.細胞內、外液成分之間存在干擾。
4.有色物質對某些項目化學反應前后顏色變化的吸收光譜產生干擾,如血紅蛋白干擾對TP、TBIL等的測定,由于血紅蛋白的顏色影響原實驗最佳波長的選擇。
5.溶血還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假陽性的'檢測結果。
標本溶血是指在采集、運送、分離和保存血液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尤其是操作不當引起的紅細胞在體外破裂,紅細胞的破裂會造成大量的細胞內物質進入血漿以及血清稀釋等系列變化,而造成的溶血現象。
造成標本溶血的因素有:
1.真空采血管負壓太大,血液進入采血管后由于血細胞之間的激烈碰撞,導致細胞破裂發生溶血。
2.因為試管質量不過關,真空采血管在制造過程中,試管內壁處理不好導致血細胞掛壁而造成血細胞破裂導致溶血。
3.采血不規范造成標本溶血,如:操作者采血時將止血帶扎得太緊,時間過長,采血時負壓過大,紅細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時定位進針不準針尖在靜脈中探來探去,造成血腫和血樣溶血;靜脈穿刺處用乙醇消毒,乙醇未干即開始采血也會發生溶血;
為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度,應采取相應處理方法:
1.應掌握采集血液標本的正確方法:
①臨床采血多選用肘正中靜脈,避免選擇過細的靜脈,遇到采血困難的患者,扎止血帶的時間不可過長,亦不要反復拍打穿刺部位,以防機械刺激造成溶血。
②采血時要選擇好穿刺,常規消毒待消毒液干燥后,找準血管,爭取一針見血。
③血液采集后應盡早離心使血漿分離出來,血液放置時間不宜過長。
④妥善保存標本:標本送到檢驗科后,應放在溫室下保存,以防止發生溶血。在血液標本的運輸過程中,防止過度振蕩而發生溶血。
2.一旦發現溶血標本,主動與臨床聯系,結合臨床首先排除體內溶血的可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重新采集標本,否則應在檢驗報告單上注明溶血程度,以提醒臨床醫生注意。
3.從方法學上克服或減少溶血的干擾,如通過設置樣品空白或改用雙波長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