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霍洛威大學、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田間里研究了細菌致病菌株和非致命菌株的動態競爭(competitive dynamics)。
細菌越來越被認為成群生活而且相互作用,并且分享著諸如毒力因子、生物膜(biofilm)和用來吸收鐵的蛋白。它們通過合作來利用這些共享的資源。
然而,就人類而言,這種類型的合作遭受著利用他人的辛苦勞動而不能作出自己貢獻的“欺騙者(即欺騙性細菌)”的威脅。
論文*作者、*霍洛威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研究員Ben Raymond博士說,“當資源稀缺時,合作者和欺騙者表現得很好,但是欺騙者不能*排除合作者,這是因為毒素產生是獲得毛蟲宿主體內豐富資源所必需的。我們也發現合作者傾向于與田間里的其他合作者間雜地生活在一起,這就意味著欺騙者只有有限的機會利用毒素產生者。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患病期間,細菌毒素導致損傷產生,因此很多細菌致病物分泌毒素是為了攻擊它們的宿主。蘇云金桿菌是一種重要的生物殺蟲劑,因能夠產生大量毒素而得到廣泛應用。如今,我們理解在田間里大規模利用這些代謝上代價高昂的產物為何保持穩定的原因。”
包括霍亂弧菌、大腸桿菌和鏈球菌在內的很多危險性物種的非致病菌株和致病菌株在自然中都是共同生存的。這項新研究可能有助于科學家們理解如何和為何它們共同生存。
根據一篇于2012年7月6日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論文,研究人員*次在自然環境下利用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開展研究。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